不少人對藥物存在擔憂,特別是西藥,擔心一旦開始了便不能停藥、長期服用會出現副作用、「傷肝、傷腎」,寧可食保健品都不想食藥。西藥是否真的那麼「傷身」?有沒有方法預防或減輕可能的副作用?
用藥一般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如降血壓、止痛、舒緩緊張情緒,這是該藥的(主要)作用(effect)。與這目的無關的作用則是副作用(side effect),又稱不良反應(adverse reaction),因副作用大多會令人身體不適、檢測結果出現異常;少部份的藥會將副作用當為作用(如令人昏昏欲睡的抗敏感藥會被用作安眠藥)。
為什麼會有副作用?
有些副作用是直接與該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相關的,如降血壓藥可能引致姿勢性低血壓(俗稱「踎低起身見頭暈」)、皮下注射藥物可能會令注射部位疼痛。藥物吸收到身體會經血液走到全身不同器官而產生相互作用(視乎藥物的化學結構),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 Ibuprofen、Diclofenac、Mefenamic acid)除了會在疼痛的肌肉和關節部位發揮作用外,會走到胃部、腎臟、影響血液中血小板的功能。有些副作用的出現原因不明(idiosyncratic),不能以藥物的作用或正常與身體不同部位的互動解釋,如降血壓藥 hydralazine 引致的狼瘡。
值得一提,所有西藥、中藥、保健品都有副作用;所有檢測、籂查、診斷、治療方案均涉及風險。醫護人員(如醫生、藥劑師)建議使用某種治療或檢查前會權衡當中的利(如治療的成效、及早檢查可預防的併發症)與弊(如副作用、經濟負擔),利大於弊才會作出建議,給予病人足夠的資訊共同作出決定。市民若有不明白的地方應與醫護人員商討,而非諱疾忌醫,到出現嚴重症狀、併發症、病入膏肓時才求醫便太遲了。
有什麼副作用?
想知道藥物有什麼副作用可參閱包裝內的說明書「病人須知」(如有),或在可靠的網上找資料(參考「有用健康與藥物資訊平台」 一文了解如何判斷網站的可信性和建議的健康資訊平台),或詢問醫生、藥劑師。
以自行找資料的方式去了解一種藥的副作用,往往會獲得一大堆搜尋結果,令病人覺得「這種藥有很多副作用,我還是不要服了」。要知道,說明書上列出的副作用是從藥物研發階段到推出市場後供病人使用時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一般歸類為「常見」的副作用出現於 1 – 10% 的用者;「十分常見」為多於 10% 用者,但常用的藥如「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藥、胃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抗生素等,甚少有副作用出現在多於 20% 的用者。因此,並非所有服藥的人都會經歷副作用。再者,常見的副作用大多輕微,如噁心、頭痛、疲倦,剛開始用藥時症狀會較明顯,但會隨着時間減退,而且有方法去減輕副作用。嚴重副作用(如肌肉劇痛、肝炎)大多罕見,發生在少於 1% 用者。別單單因害怕副作用而不接受治療,因小失大!
何時、什麼人會有副作用?
除了剛開始新藥時可能會出現副作用外,剛停藥(如停服某種降血壓藥後出現血壓反彈、停服鎮靜劑後變得易怒)、剛加或減劑量時都可能引起副作用。有些副作用在藥物改動後短期內能觀察到(如數小時內藥貼下的皮膚出現局部紅疹、數天或數星期內感到肌肉乏力),有些則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較大機會出現(如體重增加、骨質疏鬆)。有些副作用是短暫的,有些持續較長時間。若在藥物改動後或治療期間察覺到身體或情緒有什麼異常,應把症狀記錄下來,在覆診時告知醫護人員,或諮詢家庭醫生和社區藥劑師。遇上緊急情況或危險症狀時(如呼吸困難、經常出現低血糖、昏厥、短時間內體重大幅下降),更應立即求醫。
年紀、性別、種族、基因、長期疾病(如肝腎功能不全、免疫力低)、服用其他藥物或保健品…各種因素會影響一個人服藥後會否經歷副作用、副作用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等。絕大部份的疾病都有不同藥物供醫生和病人選擇去醫治,醫生在考慮各種因素後會選擇相對有效和安全的藥物給病人。現時藥物基因組學(pharmacogenomics)已應用於臨床治療,透過基因檢測估計病人對某種藥的分解、吸收、藥物發揮的作用等相對大多數人會否有不同反應,推斷在該病人用藥引致嚴重副作用的機會後,醫生或會選用其他藥物。此科技暫時只用於少部份藥物(如抗癌藥),但這領域的科研一直在發展,可預計將來會有更廣的應用層面。
副作用與藥物敏感
副作用與藥物敏感不同。藥物敏感是自身免疫系統對外來物質產生過度活躍的反應,如蕁麻疹、皮膚痕癢、呼吸困難、痙攣、心律不正、血壓下降等,而副作用大多與藥物本身的藥理有關。藥物敏感較副作用罕見,一般在少於百分之一的用者會對該藥產生過敏反應。任何藥物都有機會引致過敏反應,但某幾類藥物較常令人過敏,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盤尼西林類(Penicillins)抗生素和部份抗腦癇藥。透過皮膚測試、血液測試、基因檢測等方法可推斷一個人會否對某種藥物過敏。詳細有關藥物敏感的資訊可參考文章最後「延伸閱讀」部份。
副作用的處理
上文提及若在治療期間察覺到身體有什麼異常,懷疑是藥物副作用,應把症狀記錄下來,儘早告知醫護人員。醫護人員會因應病人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判斷該懷疑副作用屬輕微、中等或嚴重程度,並根據病人的病史、用藥時間、藥物有否相關文獻報告等因素確立藥物與該反應的因果關係,作出以下建議(其一或綜合使用)︰
- 調整生活習慣
- 開出舒緩症狀的藥物(「解藥」)
- 減低藥物劑量
- 轉藥
因大部份副作用輕微且會減退,而藥物本身有其治療疾病的作用和成效,所以多數的處理方法是繼續用同一種藥,配合生活習慣的改變以舒緩副作用;這樣做仍不能控制副作用才考慮額外開藥或調較藥物。除非副作用十分嚴重或出現緊急情況,否則不應自行減藥或停藥,因這樣做亦有機會引起其他副作用(參看「何時、什麼人會有副作用?」的段落)。
以下列出不同種類的常見副作用及處理方法︰
抗膽鹼作用(Anticholinergic effects)
人體的神經系統透過不同的神經傳遞物質,包括「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去發放訊息給不同器官,繼而影響它們的運作。不少藥物的副作用來自其在體內發揮「抗膽鹼」的效果,阻斷「乙醯膽鹼」的傳遞,影響器官發揮正常的功能。例子如第一代抗組織胺(俗稱抗敏感收鼻水藥)、小便失禁藥、腸抽筋藥、精神科藥物(如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帕金遜藥、鴉片類止痛藥(如可待因 Codeine、曲馬多 Tramadol)。
部份藥物沒有「抗膽鹼」作用,但亦有機會引起以下副作用,其處理方法與下列大致相同。
症狀 | 處理方法 |
口乾 | 多喝水(不適用於心衰竭、腎功能不全人士),以逐少飲水的方式滋潤口腔
口含小冰塊或無糖糖果、咀嚼無糖香口膠 進食軟稔、濕潤的食物(如乳酪、蕃茄炒蛋、燉湯) 少喝含咖啡因、酒精、有氣飲品 少吃過甜、酸、鹹、辣的食品 用滋潤口腔凝膠 每日刷牙兩次以保持牙齒衛生 戒煙 |
眼乾、視力模糊 | 避免長時間看電子屏幕(如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
20-20-20 法則︰每 20 分鐘望向 20 呎以外的環境最少 20 粆 調節眼睛與電子屏幕的距離(約一隻手臂)、工作燈和電子屏幕的亮度 多眨眼(尤其在使用電子屏幕時) 避免長時間處於冷氣房或冷氣/暖氣直接吹入眼的位置 在室內環境設置加濕器 用潤眼水 |
便秘 | 早上飲暖水、多喝水
進食高纖食物(蔬果、五穀);每日攝取至少 25 克膳食纖維 多做運動以促進腸道蠕動 忌忍大便 |
排尿困難 | 忌忍小便
宜找醫生評估,有需要作進一步檢查 |
睏倦 | 在晚間或睡前服藥(除非醫生或藥物標籤指明其他時間服)
保持作息定時 恆常運動以提升精神和情緒(但不宜太晚,參看以下「失眠」) 進食軟稔食物 避免在服藥後操作機器或駕駛 |
暈眩 | 多喝水
慢慢站立,站起時扶住穩定物件(如櫃檯),以避免因姿勢性低血壓引起的暈眩導致跌倒 避免長時間坐下或站立,多走動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或浸浴 少喝酒精飲品 避免在服藥後操作機器或駕駛 |
腸胃
症狀 | 處理方法 |
噁心、嘔吐 | 進餐後服藥(除非醫生或藥物標籤上指明空腹服)
少吃多餐,少吃油膩、濃味、引致肚脹(如豆類、洋蔥)的食物 進餐時忌大量飲湯水 避開難聞或濃烈的氣味 進餐後保持身軀挺直,避免在 2 –3 小時內彎身或躺下 |
便秘 | 參看以上「抗膽鹼作用」 |
肚瀉 | 多喝水和補充電解質;宜選用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配方調配的 ORS(Oral Rehydration Salt)產品
少吃多餐︰進食低纖維、高蛋白質食物;少吃油膩、高糖份食物、奶製品 少喝含咖啡因、酒精、有氣飲品 用止瀉益生菌(未必適用於免疫力低人士) |
精神上
症狀 | 處理方法 |
睏倦 | 參看以上「抗膽鹼作用」 |
暈眩 | 參看以上「抗膽鹼作用」 |
頭痛 | 於較暗和寧靜的環境休息
找合適自己的方法舒壓(如聽輕音樂、靜觀) 熱敷或冷敷頭部 留意加劇頭痛的食品(如咖啡因;因人而異) |
失眠 | 恆常運動以幫助放鬆身心,但避免在晚間(尤其睡前 1–2 小時內)進行劇烈運動,否則反而影響睡眠質素
保持睡眠衛生,如睡床只用於睡覺和親密行為、睡前半至一小時盡量放鬆自己及避免使用電子產品 少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品(尤其在下午) 戒煙或其他含尼古丁產品 |
其他
症狀 | 處理方法 |
腳腫 | 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下,要多走動
穿著舒適、寬、平跟、具承托力的鞋 穿著壓力襪(患周邊血管或神經病變等人士未必適合使用,宜徵詢醫護人員意見) 避免穿著緊身衣物(壓力襪除外) 躺臥時將小腿擱在枕頭上高於心臟的位置 坐著時將小腿提高至大腿水平,可交替雙腳進行或將小腿擱在物件上(但要注意腰背挺直或椅子有足夠承托力) 少吃鹹食 |
肌肉痛 | 多做伸展運動、強化肌肉運動、鬆馳肌肉練習
避免長時固定在同一姿勢,要多走動 |
體重增加 | 均衡飲食,少吃高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如紅肉)、高糖份食物
恆常運動,每星期進行最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 |
總結
- 副作用與藥物敏感不同
- 因人而異 — 並非所有服藥的人會出現副作用,副作用的表徵亦不盡相同
- 大多輕微 — 嚴重副作用罕見
- 處理方法 — 先從調整生活習慣着手
- 隨時間減退
- 記錄、告知醫護人員!
延伸閱讀
藥物副作用︰
- 衛生署–藥物辦公室。使用藥物常識。2017。取自 https://www.drugoffice.gov.hk/eps/do/tc/consumer/news_informations/knowledge_on_medicines/general_use_on_medicine.html。
- 愛思覺。應如何處理副作用? 2014。取自 http://ipep.hk/tc/psychosis/how-can-side-effects-be-managed。
- 香港防癌會。化學治療–副作用及護理。取自 https://www.hkacs.org.hk/ufiles/Chemotherapy.pdf。
(癌症小冊子︰https://www.hkacs.org.hk/tc/medicalnews.php?id=115)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dverse Drug Events in Adults. 2017. Available at https://www.cdc.gov/medicationsafety/adult_adversedrugevents.html.
- Dealing With Medicine Side Effects and Interactions. 2021. Available at https://www.healthlinkbc.ca/health-topics/dealing-medicine-side-effects-and-interactions.
- BC Cancer. Symptom & Side Effect Management Resource Guide. 2023. Available at http://www.bccancer.bc.ca/health-professionals/clinical-resources/pharmacy/symptom-side-effect-management-resource-guide.
藥物敏感︰
- 香港哮喘會。藥物過敏的病理及誘因。2015。取自 http://www.hkasthma.org.hk/hk/about-allergies/病理及誘因-1。
(網頁版面左方還有「治療方案」和「預防及日常護理」) -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MedlinePlus. Drug allergies. 2022. Available at 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0819.htm.
- Mayo Clinic. Drug allergy. 2022.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rug-allergy/symptoms-causes/syc-20371835.
- American College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Drug Allergies. 2018. Available at https://acaai.org/allergies/allergic-conditions/drug-allergies/.
- Asthma and Allergy Foundation of America. Drug Allergies. 2015. Available at https://aafa.org/allergies/types-of-allergies/medicine-drug-allergy/.
最後更新日期︰2023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