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為異位性皮膚炎 (Atopic dermatitis),是一種沒有傳染性的皮膚病。「過敏三聯症」指濕疹、哮喘、鼻敏感,自身患有哮喘或鼻敏感的人有較高風險患上濕疹。濕疹無法根治,但患者能透過日常自理和適當地使用藥物改善症狀,以減少濕疹帶來的負面情緒及提升生活質素。
濕疹的病因源於多個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皮膚屏障受損、免疫系統失衡、基因遺傳、環境因素等。其中以皮膚屏障不全及免疫系統失衡為主因。
皮膚屏障受損會削弱皮膚鎖水功能,增加經皮水份散失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亦令外在致敏原 (如塵蟎)、病原體 (如細菌) 及刺激物 (如一些護膚品中的添加劑) 更容易進入皮膚,造成過敏反應及增加感染風險。近年研究指出,絲聚蛋白 (Filaggrin) 基因突變是造成皮膚屏障不全的主因之一。絲聚蛋白存在於皮膚的角質層,協助表皮細胞緊密連結,抵擋外來物質及減少皮膚水分流失。當此基因突變時,會令絲聚蛋白減少,損害皮膚屏障。此外,其他因素例如抓撓皮膚、長時間接觸洗潔精、洗澡過長及水溫過高等亦會影響皮膚屏障。
免疫系統中的輔助性 Th 細胞 (T helper cells) 失衡也是造成濕疹的原因之一。失衡的原因暫時未有定論,但研究指出基因遺傳和接觸致敏原都有機會令 Th 細胞反應過度,導致皮膚發炎,造成濕疹。
誘發濕疹的因素:
- 情緒和壓力
- 化學刺激物,例如肥皂、洗潔精、防腐劑
- 致敏原,例如塵蟎、花粉、寵物毛髮
- 細菌或病毒造成的皮膚感染
- 天氣寒冷乾燥
- 經常流汗
- 洗澡時間過長/次數過多,水溫過高
- 食物,例如蛋類、奶類、花生、大豆、魚類、小麥**
**在西醫的角度,食物引起濕疹仍然存在爭論。嬰兒進食後出現類似的反應有機會源自免疫系統和腸胃未適應食物,並不是過敏反應。因此應與醫生商量進行過敏測試,以判斷食物是否致敏原。此外,即使食物是致敏原,避免進食該類食物亦未必能治癒濕疹。
濕疹的症狀
濕疹患者的皮膚會變得乾燥、出現紅斑、痕癢和出現水泡/滲液,而且大多會在同一位置復發。由於皮膚痕癢,患者大多會抓撓皮膚,令皮膚屏障進一步受損,形成癢-抓-癢-抓的惡性循環 (itch-scratch cycle)。當濕疹持續長時間會出現慢性症狀,包括皮膚變厚、變色、粗糙、出現明顯紋理 (苔蘚化)。
濕疹患者的症狀大多會在嬰兒時期 (約 2-12 個月) 開始出現,較常在臉部、手腳外側和軀幹出現。1-2 歲以後,濕疹大多出現在手腳關節内側、臉部和頸部。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症狀多出現在手部、手腕及手肘内側,軀幹和頭皮亦有機會受影響。
圖 1:不同年齡層的濕疹分佈:由上至下為 (i) 嬰兒;(ii) 1-2歲起;(iii) 青少年及成人
濕疹治療
從西醫角度看,濕疹是無法根治的。治療的目標包括修復皮膚屏障功能及舒緩症狀以停止惡性循環。治療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 停止抓撓
- 避免致敏原
- 非藥物治療 (皮膚護理及生活習慣改變)
- 藥物治療
- 濕敷治療
皮膚護理
皮膚護理是濕疹治療的主要元素。使用護膚產品能夠保持皮膚濕潤及在皮膚上形成保護膜,有助降低痕癢感、加快皮膚修復、減少發炎和使用外用類固醇的次數。
護膚品一般以油性分類:軟膏 / 油膏 (ointment) 的油性最高,其次為乳膏 (cream),油性最低的是乳液 (lotion)。油性越高,鎖水程度越強。選擇因應病人的接受程度和天氣濕度調整,例如在冬天時通常會使用油性較高的產品,以減少皮膚水分流失。一支護膚產品内亦會有不同功能的護膚成份:
保濕劑 (Humectant) | 潤膚劑 (Emollient) | 封閉劑 (Occlusive) | |
功能 | 留在皮膚上,從空氣和真皮層中吸取水分到角質層 | 填補角質層,使皮膚變得柔軟平滑 | 形成一層油脂薄膜,減少皮膚水分流失 |
例子 | 甘油 (Glycerin)
丙二醇 (Propylene glycol) 透明質酸 (Hyaluronic acid) 尿素 (Urea) |
礦物脂 (Petrolatum)
矽靈 (Dimethicone) 亞麻油酸 (Linoleic acid) 硬脂酸 (Stearic acid) 月桂酸 (Lauric acid) 角鯊烯 (Squalene) 膠體燕麥 (Colloidal oatmeal) 乳木果油 (Shea butter) 棕櫚酸異丙酯 (Isopropyl palmitate) |
礦物脂 (Petrolatum)
矽靈 (Dimethicone) 矽酮 (Silicone) 羊毛脂 (Lanolin) 礦物油 (Mineral oil) 植物油,如橄欖油 (Olive oil)、大豆油 (Soybean oil) 蠟,如蜂蠟 (Beeswax)、巴西棕櫚蠟 (Carnauba wax) |
使用時輕輕抹在皮膚上,避免摩擦令皮膚受損,並沿著毛髮生長方向使用,以免堵塞毛孔導致毛囊炎。每天最少用 3-4 次以保持皮膚滋潤,即使濕疹症狀受控制後,也要持續使用護膚品。
濕疹患者選擇護膚品時應注意:
- 閱讀產品成份表、適用年齡 (尤其嬰兒和小童)、身體部位 (例如是否建議塗在臉上)
- 避免選擇會刺激皮膚的成份,包括色素、香料、酒精 (ethanol)、十二烷基硫酸鈉 (SLS, sodium lauryl sulfate)
- 部份人或會對表格上的成份過敏 (如羊毛脂、燕麥、堅果油、花生)。有已知過敏史或致敏原的濕疹患者應避免含過敏成份的產品;未知過敏史或致敏原人士則宜初次選購包裝含量較少的產品,或以試用裝測試皮膚對產品的反應
由於一般梘液和沐浴露會洗走天然皮脂,降低皮膚鎖水效果,令皮膚容易變乾。濕疹患者可以嘗試以潤膚劑或浴油洗澡,例如在市面上的「aqueous cream」、「emulsifying ointment」、「gentle cleanser」、「moisturizing cleanser」、「bath oil」產品,有助減少洗澡後皮膚水分流失。使用潤膚劑或浴油洗澡一般不起泡及有一種微黏 (「唔爽」) 的感覺。使用後亦要記得在浴室鋪上防滑墊,以免因產品的油性滑倒。
生活習慣改變
- 避開致敏原
- 穿著棉質、鬆身衣服
- 不要抓撓皮膚 – 避免破壞皮膚屏障及引起感染
- 洗澡不要使用太熱的水 (不高於攝氏 40 度) 及盡量縮短洗澡時間 (10分鐘內)
- 洗澡後以毛巾印乾皮膚,不要大力擦皮膚
藥物治療
濕疹藥物治療分為三大類:外用類固醇、抗組織胺藥物、其他非類固醇藥物。
(1) 類固醇
外用類固醇是濕疹發作時的首選藥物,幫助抑制免疫系統,從而達到消炎、止癢、消除紅腫的作用。外用類固醇因應其強度分為數個級別,類固醇的成份、劑型 (如軟膏/油膏 ointment 一般比乳膏 cream 強) 和濃度均會影響該產品的強度。參考美國的指引,分七個級別,第一級最強,第七級最弱。醫生和藥劑師會視乎病情、患處、患者年紀等因素決定合適的類固醇成份、劑型和劑量。大部分外用類固醇都需要醫生處方,而在本港可以由藥劑師配發的外用類固醇有兩款:hydrocortisone 1% 和 clobetasone butyrate 0.05% (或低於這些濃度),後者的強度較高。外用類固醇不適宜自行用在傷口或受感染的皮膚上,因為會減慢傷口癒合和令感染惡化。此外,亦不適宜自行用於皮膚較薄或敏感部位,如面部近眼睛位置和肛門生殖器區,以免吸收過多類固醇並增加副作用。
下列常見外用類固醇之強度分級 (此乃簡略版;詳細分級可參考「延伸閱讀」中的英文參考資料)︰
強度 | 成份 | 正廠名 | 濃度 | 劑型 |
十分強 | Clobetasol propionate | Dermovate | 0.05% | C, O |
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 Diprosone | 0.05% | C, O | |
Mometasone furoate | Elomet | 0.1% | O | |
強 | Betamethasone valerate | Betnovate | 0.1% | C, L, O |
Fluticasone acetonide | Synalar | 0.025% | C, O | |
Fluticasone propionate | Cultivate | 0.05% | C | |
Mometasone furoate | Elomet | 0.1% | C | |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 Kenalog | 0.1% | C, L, O | |
中等 | Clobetasone butyrate | Eumovate | 0.05% | C, O |
弱 | Hydrocortisone | / | 1% | C, L, O |
C = cream 乳膏;L = lotion 乳液;O = ointment 軟膏/油膏
外用類固醇一般只在濕疹發作時短期使用一星期 (醫生處方除外)。每次只需要在發作部位塗上一層薄膜,每天使用一至兩次,使用後洗手。使用分量以手指頭單位 (fingertip unit,FTU),隨年齡及身體部位而有所不同。詳情可參考圖 2、圖 3 和圖 4。
圖 2:一個手指頭單位 (FTU),注意應以成人手指頭作準
圖 3:成人使用外用類固醇分量
圖 4:兒童使用外用類固醇分量
可能有人聽見類固醇便會聞風喪膽,擔心它的副作用,如皮膚變薄、變色,甚至影響血壓、血糖、骨枯。外用類固醇的副作用取決於其強度、使用分量、時間長度及位置。一般短期使用不會出現嚴重副作用,無需過於擔心。切記外用類固醇是濕疹發作時十分有效的藥物,適當使用能夠舒緩症狀同時亦能減低使用次數和分量,從而減少副作用出現。否則當濕疹繼續惡化,到時候所需的劑量加大或療程加長,結果只會得不償失。
(2) 抗組織胺
因濕疹痕癢而無法入睡或同時患鼻敏感人士可考慮使用口服抗組織胺藥物。詳情可參考「新冠肺炎平安藥(舒緩症狀不適) – 鼻腔不適 (鼻水、鼻塞)」 一文中「抗組織胺」段落。
(3) 非類固醇藥物
當使用類固醇無效或出現嚴重副作用時,醫生或會處方其他非類固醇外用藥物,包括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 (calcineurin inhibitors) 和 PDE-4 酵素抑制劑 (PDE-4 inhibitor)。
外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包括Tacrolimus 和 Pimecrolimus,適用於兩歲或以上人士,能夠抑制免疫系統,舒緩痕癢及皮膚發炎症狀,亦能促進皮膚復原。外用 PDE-4 酵素抑制劑 Crisaborole,適用於三個月以上患有輕度至中度濕疹人士,能夠抑制在發炎細胞内的 PDE-4,從而舒緩發炎症狀及痕癢。雖然兩類藥物的副作用一般較類固醇少 (大多為塗抹處出現灼熱感和刺痛感),但均屬於醫生處方藥物,切勿自行購買使用。
當外用藥物仍未能有效控制濕疹,醫生或會考慮全身性 (如口服藥、皮下注射) 免疫抑制劑。全身性藥物的副作用一般較外用藥多,宜與醫生詳細商討治療方案,權衡利弊。
(4) 用藥陷阱
市面上有一些「三寳膏」、「四寳膏」,標榜能夠對濕疹、皮膚痕癢、皮膚炎、各種「癬」 (真菌感染)、牛皮癬 (銀屑病) 具卓越功效。不少藥膏其實含有多種成份,包括強效類固醇、抗生素、抗真菌藥,俗稱「三寳膏」、「四寳膏」;有些以「中藥」為名的藥膏甚至滲雜了西藥而沒有在包裝標籤上指明,亦未經本港衞生署註冊。未得醫生診斷及處方下自行胡亂使用這些藥膏,有機會延誤適當診治、增加抗生素耐藥性,如果用在受感染的皮膚上,更可能惡化感染情況。因此,切忌自行使用一些組合藥膏 (包含多種成份) 或成份不明的藥膏。
濕敷治療
濕疹發作時,濕敷治療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為皮膚補充水分、減低痕癢感及避免皮膚受抓撓。此外,此方法亦能提升外用護膚品和藥物的功效,使症狀更快消退及減少藥物使用。
濕敷治療需要準備:
- 一盆溫水
- 潤膚膏
- 彈性紗布 (推薦使用低敏紗布)
濕敷治療五部曲:
- 在皮膚上塗上護膚品
- 把紗布以溫水浸濕
- 把濕紗布擰乾至不滴水後覆蓋濕疹部位
- 在同一位置套上一層乾紗布
- 把紗布留在皮膚上數小時
濕敷治療適合在睡前進行,到早上時就能拆除紗布。雖然濕敷治療能夠提升外用類固醇效果,但未經醫生指示下,切勿自行在濕敷治療中使用外用類固醇。
總結
- 濕疹是一種無法根治的皮膚病,大多在年幼病發
- 濕疹有多種成因,其中以皮膚屏障受損及免疫系統失衡為主
- 濕疹的主要症狀為皮膚乾燥、出現紅斑、痕癢和出現水泡/滲液
- 治療的目的為舒緩症狀和減少復發
- 非藥物治療的重心是常用護膚品保持皮膚濕潤,以加快皮膚修復
- 藥物治療的核心是濕疹發作時使用適當強度的外用類固醇一段時間;對於不適合用類固醇的患者,醫生會考慮其他治療方案
- 濕敷治療有助補充皮膚水分及提升外用產品功效
延伸閲讀:
- 香港哮喘會。濕疹的病理及誘因。取自 http://www.hkasthma.org.hk/hk/about-allergies/病理及誘因-2 。
- 香港哮喘會。濕疹的治療方案。取自 http://www.hkasthma.org.hk/hk/about-allergies/治療方案-2 。
- 香港哮喘會。濕疹的預防及日常護理。取自 http://www.hkasthma.org.hk/hk/about-allergies/預防及日常護理-2。
- National Eczema Society. Topical steroids factsheet. Last reviewed Sep 2019. Available at https://eczema.org/information-and-advice/treatments-for-eczema/topical-corticosteroids/.
資料來源:
- Cork MJ, et al. Epidermal Barrier Dysfunction in Atopic Dermatitis. J Invest Dermatol. 2009;129(8):1892-1908.
- Langan SM, et al. Atopic dermatitis. Lancet. 2020;396(10247):345-360.
- Nolan K, et al. Moisturizers: reality and the skin benefits. Dermatol Ther. 2012;25(3):229-233.
- Sidbury R, et al.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Section 4. Prevention of disease flares and use of adjunctive therapies and approaches. J Am Acad Dermatol. 2014;71(6):1218-1233.
- Wollenberg A, et al. European guideline (EuroGuiDerm) on atopic eczema – part II: non-systemic treatments and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special AE patient population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2;36(11):1904-1926.
- Eichenfield LF, et al.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Section 2.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with topical therapies. J Am Acad Dermatol. 2014;71(1):116-132.
- Ference JD, et al. Choosing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Am Fam Physician. 2009;79(2):135-140.
最後更新日期:2023 年 5 月